合作咨询热线:

400-123-4567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567

邮箱:admin@youweb.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88号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IM体育华设集团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发布时间:2023-05-11 22:48:57 浏览:[ ]次

  IM体育报告期内,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影响下,公司贯彻高质量发展战略,统筹高效发展与风险防范。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8.3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0.29%,其中,设计咨询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0.45亿元,同比增长2.10%,工程总承包及其他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71亿元,同比下降9.16%。公司实现净利润7.10亿元,同比增长11.4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84亿元,同比增长10.58%。江苏省内合同额保持50亿元以上规模,广东省5.8亿元,安徽、浙江、山东、四川、河南、湖南、广西等省区达2~4亿元,公司在重点区域、重点市场优势持续显著。

  报告期内,业务毛利率提高至37.01%,比上年增加了5.2个百分点,其中,设计咨询业务毛利率提高至39.88%,比上年增加了6.98个百分点;公司人均利润贡献11.63万元,同比增长10.34%。公司制定并实施了高质量发展管理与考核,对于传统业务以利润、现金流和成本管控为主要目标取向,按照公司治理层、运营层、操作层开展业务发展目标制定和差异化考核。同时,持续加强数字赋能,通过数字设计软件平台,不断提高设计效率,通过CRM软件管理,构建完成设计业务信息数据库,对国内31个省市及海外市场进行数字化经营网络构建,精细化市场管理流程,提供精准服务的同时,大幅提升经营效能。此外,在传统业务分包采购管理、技术质量管理、后期服务跟踪等环节开展全链条管控,降本增效成效显著。公司开展有效的风险控制,更加关注承接项目的含金量,重视项目业主信誉及回款评估。

  公司着力通过打造标杆项目,在技术创新上不断突破,提升主业产品线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广东梅汕高速公路项目开展山岭重丘区改扩建技术探索,依托黑龙江亚雪公路打造交旅融合高标准旅游公路品牌,通过苏通第二过江通道、张靖皋长江大桥,进一步提升特大跨径复杂桥梁设计成套关键技术,承担的海太长江隧道项目是国内最长距离、最大断面、最高运行速度的过江公路盾构隧道。水运方面,承接了“世纪工程”广西平陆运河工程、广东北江航道工程、河南淮河航道工程等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

  公司集中优势资源,以创新产业300832)研究院为主要载体,以“数字化”“智慧化”“绿色低碳”等为重点方向,打造公司发展第二增长曲线。充分结合科技前沿和市场需求,按照关键技术突破、系列产品研发、产业深化推广的发展路径,在基础设施数字化、大数据研发应用、绿色低碳新能源及车路(船岸)协同与自动驾驶等方面持续投入,力争形成一批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和产品,进而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报告期内,公司数字智慧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65亿元,同比下降6.43%,占总营业收入比重6.28%;其中,数字设计、数字建造、智慧交通设计及软件产品销售实现营业收入2.43亿元,同比增长38.77%;智慧交通总承包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22亿元,同比下降43.24%。

  公司控股子公司江苏狄诺尼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5,410万元,同比增长159%,近4年CARG达80.97%。江苏狄诺尼SaaS产品EICAD客户群数量显著提升并更具黏性,AIRoad正处在不断更新迭代中。数字建造产品线年取得较大突破,成功中标张靖皋长江大桥智慧建设BIM管理平台、海太过江通道数字化管理平台、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高速公路(新建与扩建)智慧建设BIM协同管理平台等标志性项目,“路桥隧”数字建造端均有斩获,数字建造产品已在7个省份28个重大工程中投入应用。

  智慧交通领域,公司承担的盐城市BRT/SRT中运量智慧公交项目,荣获第二十届第一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是公司首个EPC工程领域的科技创新最高奖项,研发了快速公交廊道混合车辆同站台调度系统,以及车路协同主动安全应用场景。“面向未来的新一代高速公路框架和关键技术研究”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承担了常泰长江大桥“未来智慧大桥”项目,开展主动防撞系统、桥梁应急机器人、广义车路协同2.0等研发工作。公司主编的《江苏省智慧航道建设技术指南》公开发布,成为全国首个智慧航道建设技术指南。公司主编的行业标准《船闸信息系统设计规范》由交通运输部发布实施。车路协同方面,基于机器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面向智慧停车、智慧巡检、路侧感知,研发“智泊、智检、智驾”三条产品线,逐渐推向市场。

  报告期内,公司绿色低碳业务实现营业收入6.12亿元,占总营业收入比重10.53%,同比增长10.91%。

  公司围绕“绿色、低碳、循环”方向不断突破,打造交通环保、水环境、土壤固废等环保产品线,形成集咨询研发、规划设计、工程总承包、检测运维一体化全过程产业链,服务了一大批国家和省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同时,不断提升产业化水平,研发的植物纤维发泡填料等产品已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

  新能源作为公司创新的重要业务方向取得突破,结合江苏高速公路可利用的空间资源和用电需求,在高速公路边坡、服务区建设光伏电站,主体建筑实验性采用钙钛矿光伏幕墙,建设相适应的储能系统,为高速公路提供清洁能源供应。公司承接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开展工程设计以及全过程的项目技术咨询与管理。

  面向低碳循环新材料,2022年公司与江苏天诺道路材料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华设(江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初期开展交通可再生材料研发及生产销售,未来面向交通与建筑的绿色低碳新材料开展成套技术研发和销售。

  公司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报告期内,公司获得授权专利31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项4项,其中“多方式联程智慧出行服务关键技术与系统平台”“复合岩溶地层盾构隧道灾变机理、安全评判与处治成套关键技术”获“2021年度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小跨径钢结构桥梁设计与施工方法研究”获“2021年度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交通信息智能感知与路网主动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公司主编的《公路路面探地雷达检测技术规程》(T/JSCTS11-2022)、《高速公路泡沫轻质土施工技术指南》(T/JSTERA37-2022)正式发布施行。参编的团体标准《交通工程3D打印护岸工程和声屏障工程质量检验标准》(T/JSCTS7-2022)、《高速公路施工质量检查标准》(T/JSTERA33-2021)正式发布。编制完成的《江苏省智慧航道建设技术指南》《高速公路施工现场质量检查手册》《高速公路施工现场安全检查手册》正式发行。承担的《公路水运工程装配式建造指南研究》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公司秉持“让世界更通达,让城市更宜居”的使命,致力于在交通与城市建设领域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公司具备全专业设计能力,可提供交通及城市领域的全链条解决方案,在业务领域、人才技术、项目经验、科研创新、服务品牌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位居国内前列,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在同行业上市公司中,公司营业收入规模名列前茅,荣膺2021年“全国勘察设计行业企业勘察设计收入前100名”第5名、2022年ENR“全球工程设计公司150强”第49名,确立了交通发展与城市建设领域设计企业的龙头地位,努力打造数智化转型领航企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交通运输工作作出重要部署,进一步强调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出了一系列交通运输发展的新要求,充分体现了交通运输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赋予了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新的使命任务。2022年,面对超预期因素冲击,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全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高位运行,适度超前开展,全国全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超3.8万亿元,同比增长超6%。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联合印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更是明确了未来五年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思路目标和行动任务,对于行业上下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已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

  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在基础设施方面,要求稳步构建智能高效的融合基础设施,加快推进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物流、环保等领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在城市建设方面,要求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市政公用设施和建筑智能化水平。同期,交通运输部出台《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大力推进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交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发展,通过先进信息技术赋能,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建设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促进交通运输提效能、扩功能、增动能。

  2023年2月,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要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加快5G网络与千兆光网协同建设,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大力推进北斗规模应用。系统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促进东西部算力高效互补和协同联动,引导通用数据中心、超算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等合理梯次布局。整体提升应用基础设施水平,加强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伴随数字中国、数字城市、数字交通等相关规划和政策的出台。面向未来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方向,聚焦具有前瞻性、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数字化产品研发,是未来行业发展的新挑战。

  “十四五”是我国“双碳”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力推动绿色化和数字化深度融合、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持续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大幅降低碳排放及环境影响,促进能源综合利用与资源循环利用,充分发挥数字赋能作用,是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开启绿色低碳之路的关键。

  2021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将“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交通装备”作为重要主题。交通运输行业作为能耗和碳排放的三大行业之一,低碳发展已势在必行。2022年6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2030年前,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达到峰值。未来交通及城建行业将进一步调整用能结构,推广低碳装备,调整运输结构,大力发展水运、轨道等低碳或多式联运,同时推进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改造,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提升综合运输效率,提供更多节能、环保、低碳的行业服务。

  为加快推进“双碳”战略落地,围绕“零碳”目标加速构建高效、低碳、绿色、智能的交通与城市运营体系,瞄准绿色低碳新赛道,着力聚焦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等方面发展,是未来行业发展的新机遇。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是党中央深刻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对新时代新阶段城市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标志着我国城乡建设正在进入全面提升发展质量的新阶段,并带来巨大的市场增量空间。

  2022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一批具有良好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的发展目标。指出要完善市政设施体系,夯实县城运行基础支撑,加强老化管网改造,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推进数字化改造,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

  2022年6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明确我国仍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城镇化动力依然较强,未来城市群将朝着系统功能强、效率指标强、辐射带动强、韧性发展强等方面演化。城市群承载人口和经济的能力明显增强,重点都市圈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有序疏解,大中城市功能品质进一步提升,小城市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城市将建设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人文城市,打造人民高质量就业和高品质生活的空间,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未来,围绕城市群、都市圈将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连通性和便利性,完善对外交通通道及设施,引导城市和产业的合理分工,超大特大城市功能疏解,大中城市进一步提升功能品质,增强小城市发展活力,推动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在新基建背景下,车路协同已成为中国自动驾驶的技术趋势和发展路径。从技术角度看,车路协同主要包括四大关键技术:智能车载技术、智能路侧技术、通信技术和云控技术。其中,智能路侧技术是将道路体系架构成一个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信息交互、自动修复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新技术道路综合体。通过路侧设备实时感知和收集车辆的行驶状态和道路状况,再通过泛在网络实现智能公路各实体之间的互联互通,运用通信技术和云控技术对数据进行动态交互,信息挖掘和智能决策等一系列处理,从而为车辆、驾驶员、管理者等参与者提供全面高效的信息服务。

  2020年12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促进道路交通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自动驾驶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积极进展,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车路协同等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和测试验证取得重要突破,出台一批自动驾驶方面的基础性、关键性标准;建成一批国家级自动驾驶测试基地和先导应用示范工程,在部分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推动自动驾驶技术产业化落地。2022年8月起《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施行,标志着国内L3级自动驾驶商业化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随着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的“双智”城市纷纷试点落地,车路协同将在我国加速发展,市场空间广阔。

  华设集团以“让世界更通达、让城市更宜居”为使命,公司在规划咨询、工程勘察设计、数字智慧、绿色环保等业务领域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面对数字经济时代,公司在交通和城市建设领域提供全国领先的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融合先进的数字技术、工程技术和行业洞察,围绕“数字设计、数字孪生、智慧场景”,用丰富积淀和技术创新提供卓越成果,造福当代,惠及未来。

  智库规划引领——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智库规划咨询能力。公司拥有交通运输部综合交通运输理论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和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处理及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拥有深度挖掘庞大的数据资源及其潜在价值的分析能力,深入洞察交通行业发展,以高端规划为载体,积极打造华设智库,服务于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研究,依托大数据和数字模型,建立了基于多源大数据综合交通分析平台,支撑了全国400多个城市群/都市圈、省域、区域、城市及片区等各类战略规划、综合规划及各专项规划落地,先后获得部省级以上奖项100余项。公司通过对江苏、广东、河南、河北、广西、宁夏、海南、内蒙、黑龙江、安徽等10多个省级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重大项目,不断加强客户粘性,规划牵引作用持续增强,在省外区域,由规划业务带来的相关勘察设计项目占比超过50%。

  勘察设计——技术引领品牌驱动。坚持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走出去”战略,着力打造以标杆项目为代表的拳头产品线,提升公路、铁路轨道、水运水利、民用航空及城市建设等业务的行业影响。

  通过梅汕高速对山岭重丘区改扩建技术开展探索;依托亚雪公路打造交旅融合高标准旅游公路品牌;桥梁板块承接苏通第二过江通道前期研究、张靖皋长江大桥勘察设计,使得集团特大跨径复杂桥梁设计成套关键技术日益成熟;隧道板块承接的海太长江隧道项目是国内最长距离、最大断面、最高运行速度的过江公路盾构隧道。同时围绕重大工程建设需求,开展关键技术创新和攻关,荣获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

  铁路轨道领域。在江苏省内市场占有率保持高位,牵头编制《江苏省城际铁路设计规范》,承担如通苏湖城际铁路苏州段勘察设计。承担苏州地铁7号线号线项目设计,省内传统地铁设计003013)市场份额进一步巩固,成功中标宁波地铁6号线项目设计,为浙江市场实现“从无到有”新突破。中低运量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全面布局,服务天津、广州等大型机场旅客捷运项目,实现业绩突破。枢纽及地下空间板块承接西站、苏州南站城设计,开启高铁站房设计业务新篇章。

  水利水运领域。江苏省内航道业务市场占有率保持高位,同时在广东、广西、河南等省份均实现重大突破,承接了“世纪工程”广西平陆运河工程、河南淮河固始段航道工程、广东北江航道工程等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内河港口业务在江苏省内独占鳌头,并在河南、湖南等省份实现了重大突破。水利板块坚持全国化和平台化发展,合同额首次破亿,并积极探索构建水利区域中心,华设水利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

  民用航空领域。2022年新承接合同额突破亿元,中标南京禄口机场T3航站楼新建项目、南京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项目,赣州黄金机场T1航站楼二期改造工程设计项目,在大型机场建设领域不断突破。在鄂州花湖机场、长春机场开展光伏评估业务,开辟公司在民航光伏领域发展之路。

  城市建设领域。充分发挥多专业融合的综合业务实力,市政交通专业全面推广“城市快速路2.0”创新技术,以泰州姜高路为典型示范项目,实现快速路工程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水务生态板块聚焦EOD综合类项目和生态景观,积极推进全过程咨询业务,深圳石岩河碧道建设项目斩获国际奖项。建筑景观板积极拓展教育建筑、健康建筑以及物流园区等业务,构建了高水平专业设计团队;推动低碳办公园区、低碳服务区实践项目,打造低碳建筑示范工程。

  面向基础设施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转型,为提升工程数字化平台构建和服务能力,公司向控股子公司江苏狄诺尼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增资,增资完成后,公司合计持有股份77.5%。

  公司完成新一轮基础设施数字化发展规划,继续推进数字勘测云平台、数字设计云平台、数字建造云平台系统的开发与完善。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平台。公司针对勘测、设计、建造、运营管养四个阶段的数字化需求痛点,构建“一套基础软件、四大技术中台、六大业务平台”的紫云基建-数字化产品线,打通各阶段之间的信息堵点,提升工作效率、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一套基础软件,即国产化CAD/BIM工业基础软件;四大技术中台,分别是AI中台、数字孪生中台、数据中台、物联网中台;六大业务平台,分别是数字勘测设计平台、数字建造平台、智能梁厂平台、智慧工地平台、数字管养平台、数字运营平台。

  一套基础软件。基于图形计算、网格简化、渐进加载等技术,研发一套自主可控的“国产化”、“高性能”、“轻量化”CAD/BIM工业基础软件,形成支撑数字化的核心技术和能力。

  四大技术中台。基于AI、数字孪生、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打造四大技术中台,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底层技术、数字资产的可复用,为上层六大业务应用平台赋能,提升业务平台的研发效率、产品质量。

  数字勘测设计平台。基于卫星遥感、激光点云、倾斜测量、机器视觉等感知技术,打造多源数据融合的勘测云平台,实现高精度快速建模,在数字空间,快速高效、准确的还原周边环境三维场景,并将数字模型传递到设计、施工和运维阶段。

  公司聚焦基础设施全链条数字化转型,推动设计协同、BIM审图、模型交付一体化,依托工程数字化技术中心,推动工程设计向基于BIM+GIS的“全生命周期”正向设计和数字化交付转变,形成完整的SaaS化服务,完成在国产设计软件平台的移植,实现软件国产化替代。

  公司开发的EICAD数字设计软件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覆盖公路、市政及轨道交通,包括外业调查、数字地面模型、路线、互通立交、路基路面、桥涵、隧道、交通工程、给排水等多个专业模块的数字化设计软件全家桶。EICAD设计软件始终坚持“提升设计效率和设计品质”,持续创新,不断丰富产品功能,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质的数字化软件产品。目前已全面实现SaaS化,服务全国1,000多家设计院,包括交通/城建行业80%的甲级设计院,完成道路方案设计总里程约43,000公里。

  2022年,公司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了AIRoad建快速方案设计系统,是一款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交通市政方案设计软件,基于AIGC模型进行训练,初步形成了交通市政设计领域的AI内容生成能力。AIGC在工程设计行业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可以应用于各种设计领域,通过使用AIGC,设计师可以更快速地创建和修改设计,在创意方案生成、效果表达和辅助成图等许多场景中,提升设计效率。目前在路线和立交设计中得到应用,初步能够提升方案设计效率7~8倍,提升整体工作的综合效率20~30%。随着研究深入,其设计专业的应用场景将越来越丰富。

  数字建管+智能梁厂+智慧工地平台。基于自主研发的“紫云基建图形引擎”,应用数字孪生技术,打造数字建管、智能梁厂和智慧工地平台。开发的“华设数字建设管理平台”已在江苏、广东、海南等7个省26个重大工程中投入应用,包括京沪高速(江苏段)改扩建工程、海南横线高速公路、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张靖皋长江大桥、海太长江隧道、南京机场第二通道、建兴高速盐宝线特大桥、南通洋吕铁路等重大项目,平台已管理超过400GB的项目结构化数据。为华设盐城智能建造产业园定制开发“智能预制构件厂生产管理系统”,成为江苏省第一家交通工业化智造产业基地,为物流、生产、转运、建设等200多家用户提供远程协同。

  数字管养+数字运营平台。面向交通和城建基础设施的运维用户,提供数字化底座和养护业务平台,包括:数字化资产管理、智能巡检、日常养护、成本控制、安全应急管理以及大型桥隧结构物的健康监测等,为数字公路、数字航道、智能管网、防洪排涝、智慧水务等业务构建支撑底座。同时,配合公司自研的智能巡检设备,自动发现基础设施运行病害,高效采集巡检数据,建立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的病害信息和养护处治数据库,为工程养护提供精准数据,消除安全隐患,延长使用寿命。目前,正在开展污水治理工程数字化建管平台、在役干线公路管养数字孪生等系统开发工作。

  智慧交通是在交通领域中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全面感知、泛在互联、协同运行、高效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系统。公司围绕“智慧公路、智慧港航、智慧公交、智慧停车、智慧枢纽、交通大脑、车路协同”提出技术解决方案。

  公司基于“建、管、养、运”四大业务深入挖掘客户需求,构建围绕“安全保障全天候、出行服务全方位,运营维护全数字,绿色建管全寿命”的“四全”智慧公路解决方案。公司主持设计的国内首条智慧高速公路——五峰山智慧高速建成通车,依托该项目形成的“新一代高速公路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获得2021年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系交通领域科技最高奖项之一)。公司还参与编制了《江苏省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技术指南》《公路工程BIM设计与交付标准》等多项行业或地方标准。近年来,围绕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公司在基于图像识别的路桥隧结构病害智能识别算法,道路事件融合分析算法等关键技术上形成突破,研发出基于AI的智慧养护、智慧运维等多项行业领先产品。公司承接了江苏常泰长江大桥“未来智慧大桥”项目是江苏省唯一入选交通运输部新基建重点工程的公路项目,结合无锡太湖隧道数智隧道聚合平台项目、南京省道126、淮安省道233智慧公路项目所沉淀的技术与成果,公司智慧公路产品线愈发成熟。

  公司聚焦内河智慧航运体系,围绕运行监测、外场感知、船岸信息交互、通航建筑物监测及运营安全监管等系统开展总体架构和重点研究,形成了航道全数字化设计成果交付及数字资产管理平台、人工微干预的自动化船闸、区域船闸群远程集中控制系统、港口安全监管平台、智慧港口运营管控平台等系列产品。公司编制并发布全国首个智慧航道建设技术指南《江苏省智慧航道建设技术指南》。公司还参与编制了《智慧船闸建设技术指南》、《江苏省智慧航道外场感知设施建设技术指南(试行)》等智慧港航领域的技术指南。承接了南通市船闸集中控制系统设计项目、扬州市船闸远程集中控制系统EPC项目、京杭运河施桥船闸至长江口门段航道整治工程智慧运河和航道信息化工程实施项目、智慧宿连航道运行管理一体化平台示范应用研究项目、京杭运河智能航运建设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项目、海江河全覆盖的港口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实施项目、济宁港航梁山港有限公司智慧园区实施项目,为智慧航道、智慧船闸、智慧港口等智慧港航产品线推广积累了丰富经验。

  目前,我国共有37个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试点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正在逐步完善,未来大中城市的智慧公交市场将迎来爆发期。公司在智慧公交领域长期深耕,形成针对不同城市需求的多种解决方案,包括好巴士(HBS)、快速公交(BRT)、超级虚拟轨道快运系统(SRT),提供城市公交线网规划、智慧公交总体设计、智慧公交总承包等全过程服务。公司控股子公司江苏新通交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展了盐城市区高架地面系统BRT环线项目、盐城市区SRT一号线项目、苏州吴江捷运系统T1(SRT)示范线一期项目、泰州好巴士(HBS)1号线快速公交项目等项目实施,其中,盐城市BRT/SRT智慧公交项目荣获第二十届第一批中国土工工程詹天佑奖。公司中运量智慧公交产品线成熟稳定,目前,在河北、湖北、山东等大中城市重点推广。

  公司研发城市智慧停车平台,针对城市停车资源信息难以整合,停车运营管理难以统一,停车大数据价值难以体现等问题,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构建城市智慧停车管理平台,为公众出行停车提供便捷化服务体验,为企业停车运营提供高效化管理手段,为政府监督决策提供科学化数据支撑。公司打造的“华设e停车”品牌,围绕城市级智慧停车、智能立体车库、大型公共停车场三方主营业务方向,已拥有相关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12项,参与并发布智慧停车标准3项。承担了重庆市渝北区无人值守智慧停车工程、新疆天池景区生态智慧停车项目、江苏省住建厅城市智慧停车顶层设计科研项目等多个典型项目,研发智慧停车相关软件产品及系统集成产品推广复制,不断探索智慧停车商业模式。

  通过一站式的数据集成、加工治理、挖掘分析和数据可视化能力实现汇聚行业部门及单位包括公路、水路、铁路、航空、基建、执法、运管等各类业务数据,构建数据分析模型,充分挖掘数据的价值,为实际业务服务。以数据为驱动,基于一站式数据赋能平台和低代码应用平台构建智慧交通综合指挥中心,公司先后完成云南、内蒙古等多个省级,江苏盐城、连云港等多个市级综合交通运行指挥中心建设项目。

  公司与深圳佑驾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共同设立了江苏源驶科技有限公司,以智慧公路规划设计为入口,重点围绕路侧感知设备、边缘计算单元、V2X通信单元等路侧智能设施进行研发和应用,不断迭代推动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目前,公司主要包括“智泊、智检、智驾”三条产品线,研发典型产品包括路侧V2X软硬件产品及应用、城市级智慧停车系统解决方案及应用、封闭式场景自动驾驶套件,制造并销售4D交通毫米波雷达、雷达视频一体机、高位视频一体机、智慧巡检车、路侧感知、MEC计算单元等关键智能装备;城市级智慧停车平台、V2X协议栈和云控平台等软件。

  生态环保——致力于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绿色技术解决方案。公司主要为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生态环保提供全过程咨询和工程服务,主要涵盖交通环保、城镇水环境治理、土壤修复、固废处置、智慧环保等专业领域。公司拥有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与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联合成立的“江苏省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拓展全社会、全行业的环保领域,形成了以交通噪声防治、水环境整治、农村污水处理为代表的系列产品。承接了南京禄口机场降噪工程、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村庄生活污水治理、泰州市垃圾分类收集后端处理等项目。公司参编了《绿色公路评价规范》《水生态健康监测与评价技术指南》《河流生态安全评估技术指南》等多项国家或地方标准。

  检测与认证——探索搭建连接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公司全资子公司华设检测拥有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综合甲级、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桥梁隧道工程专项、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材料甲级IM体育、水运工程试验检测结构甲级等工程试验检测资质,涉及计量认证业务范围7大类62个大项830个参数,主要从事道路工程、大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交通工程、水运工程、地铁工程的监测监控与检测。依托江苏省综合交通智能感知与管控重点实验室,围绕在役基础设施健康感知分析,综合运用激光扫描、机器视觉、物联网等方面技术,在基础设施运行养护监测领域开展应用和产品开发。

  市场经营方面。以市场为导向,以规划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服务为支撑,不断创新业务经营模式。公司建立了长三角、华北、西北、华南、西南五大区域事业部,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通过营销体系、客户渠道以及各种信息网络,广泛收集与自身业务有关的项目信息,做好客户关系的维护与跟踪工作,稳步开展经营活动。公司主要通过投标和客户直接委托两种形式获取业务。

  服务采购方面。公司制定了相应的采购流程与管理办法,建立了合格供应商信息库。有服务采购需求时,基于采购项目特点,考虑供应商的经营范围、资质等级、质量信誉等因素,在合格供应商备选库中比选或进行邀请招标。

  质量控制方面。公司通过了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升级版认证,并取得AAA+认证证书。公司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等标准要求全方位运行,有效保证了对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职工职业健康及安全风险方面的全面管控,实现了质量管理精细化水平及管理效能的不断提升,并能够及时发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确保产品和服务的稳定性和高品质。

  规划咨询方面。打造华设智库,服务于交通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城市规划、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公铁水空专项规划等领域,依托大数据分析平台,精准分析,洞察趋势,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为后续业务承接创造有利条件。

  工程设计方面。公司获取项目后,根据具体项目的业务类型和客户需求,按照不同业务类型特点,严格按照相关行业规范及标准,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生产,一般需要经过制定项目策划、方案拟定、方案评审、编制成果文件和成果审核审定五个环节。

  总承包业务方面。公司重点在智慧交通、生态环保和智能建造等领域积极拓展总承包业务,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达地区,优先选择以设计牵头、具有技术引领的项目,控制项目风险。同时,公司选择能力强、信誉好的大型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共同开展业务。

  系统集成业务方面。在深度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定制化研发相关软件系统或硬件设备,并依据行业经验和软硬件产品性能特点,快速打通各设备或系统之间的集成壁垒,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软件开发与销售方面。通过销售基建数字平台软件产品,采用SaaS服务模式(软件即服务),通过提供标准数字平台、专业设备以及专业技术服务,为客户提供规划、设计、养护、运营的全寿命周期数字化软件产品及服务。

  资质高、专业全。公司是国内首家获得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并在主板上市的工程咨询公司,是全国仅有的3家同时具有城乡规划编制甲级、工程勘察综合资质甲级、工程咨询甲级综合资信的设计院之一,是国内唯一同时具有公铁水空全方式设计能力的企业。公司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已取得中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质量管理体系AAA+级认证。

  链条全、业绩广。公司可提供从综合规划、项目咨询、勘察设计到科研开发、检测监测、运营管理的全过程、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解决方案。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参与设计了超过6,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和5,000公里的干线公里的城市快速路和主干道;主持或参与设计了300多座特大型桥梁,其中6座为跨径超过1,000米的跨江大桥,以及70多座城市景观桥梁;设计了约3,200公里的四级以上内河干线航道和沿海航道,各类船闸80余座,完成了200余项码头工程及百余项水利工程、海洋工程的设计咨询任务;承担铁路设计近1,000公里。

  创新研发基础扎实。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公司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及能力建设,2022年公司研发投入3.14亿元,同比增长23.64%。公司先后荣获科学技术奖277项,设计和咨询成果奖913项,其中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8项。同时,公司建立了“开放引智、激发创新”科技研发创新制度,并加大了科技创新投入,为未来公司持续发展提供活力。公司有完善的科技基金管理、科技基础设施管理和人才培养管理体系,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设立的开放科研基金已连续运行了四年,吸引外部科研资源与企业业务结合,得到了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学、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等相关院校科研机构的积极参与。

  科技平台全专业覆盖。公司目前已拥有共有18个部、省级科技平台,包括1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公司结合创新技术研发合作,着力构建与国内顶尖科研院所、高校、院士科研团队、信息科技头部企业等创新资源的优良生态圈,目前和包括中国工程院、中国公路学会、国家科协、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移动600941)、中国电信601728)、中国联通、腾讯、中电28所在内的30多家机构建立了常态化创新合作机制。

  构建创新产业化发展路径。公司成立华设创新产业研究院,瞄准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大数据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打造集团核心业务产品线,成为持续引领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核心科技战略力量,形成“市场洞察—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全流程创新体系,培育集团新业务生态,打造集团未来可持续增长核心引擎。

  人才质量、结构持续优化。公司瞄准构建“精准选配、赋能成长、有效激励”三位一体的人才管理机制,加快推进人才数量、质量和结构优化。截止2022年12月31日,集团员工6,104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共2,211人,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全集团员工总数的91%。拥有正高级职称155人,高级职称1,263人,中级职称2,173人,中级及以上占比59%。数字化人才逐年提高,现有450人,为公司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人才保障。

  完善的人才发展机制。为了应对挑战,适应变革,集聚和激发更多的优秀人才资源,2022年6月,公司召开了首届人才发展大会,提出“企业家人才、高层次技术领军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干部能力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五大工程,确定新时期人才发展观、目标及重点举措,持续加速推动新专业与传统专业人才融合提升。

  公司围绕“高质转型,基业长青”,瞄准“规划设计作为入口的创新企业平台”的目标,不断战略规划体系,基本形成了“战略规划+三年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年度重点计划”的战略规划体系架构,不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同时,以传承为责任、以创新为抓手,制定实施了事业合伙人制度,认定了首批事业合伙人11人,凝聚并赋能志同道合的事业伙伴。公司连续多年通过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升级版认证,并获得AAA+认证证书。

  报告期内,集团实现营业收入58.39亿元,同比增长0.29%;实现净利润7.10亿元,同比增长11.49%。集团继续保持良好的经营业绩。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将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交通强国、推进交通绿色低碳转型作为未来工作重点并做出系统部署。关于基础建设方面,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統筹乡村基础设施布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IM体育,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統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以及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2010年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持续增长,连续跨过多个“关口”。2023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经济总量数据,2022年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经济保持增长,发展质量稳步提升,GDP达121.02万亿元,同比增长3%。国民经济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2022年全年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已经完成,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出坚实步伐。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投资方面提出“着力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预算内投资引导和撬动社会投资成倍增加,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重点支持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满意度明显提高,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能力显著增强;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达到新高度;基本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旅客联程运输便捷顺畅,货物多式联运高效经济;智能、平安、绿色、共享交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城市交通拥堵基本缓解,无障碍出行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成,交通关键装备先进安全,人才队伍精良,市场环境优良;基本实现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交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构建完善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到2035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万公里左右;加快建设高效率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实体线万公里左右;建设多层级一体化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系统,建设面向世界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完善面向全球的运输网络。

  《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交通设施数字感知,信息网络广泛覆盖,运输服务便捷智能,行业治理在线协同,技术应用创新活跃,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数字交通体系深入推进,“一脑、五网、两体系”的发展格局基本建成,交通新基建取得重要进展,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有力支撑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和交通强国建设。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轨道上的长三角基本建成,省际公路通达能力进一步提升,世界级机场群体系基本形成,港口群联动协作成效显著,安全可控的水网工程体系基本建成,重要江河骨干堤防全面达标,铁路网密度达到507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5公里/百平方公里。

  《江苏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了实现“八个转型八个新”的总体思路。到2025年,江苏将率先建成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争取苏南地区率先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全省范围内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新型枢纽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出了“32121”的发展目标,即到2025年,实现3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省域设区市间2小时通达,南京、苏锡常都市圈1小时通达,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力争完成投资1万亿元。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2年,交通等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35年,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提升珠三角港口群国际竞争力,巩固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增强广州、深圳国际航运综合服务功能;建设世界级机场群,推进大湾区机场错位发展和良性互动;畅通对外综合运输通道,完善大湾区经粤东西北至周边省区的综合运输通道;构筑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提升客货运输服务水平,按照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目标,完善重大交通设施布局。

  《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综合立体交通网布局基本形成,客货运输服务品质显著提升,交通运输综合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总体建成贯通全省、畅通国内、连接世界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提出到2025年,基本实现“12312”出行交通圈和“123”快货物流圈的发展目标,出行交通圈实现:珠三角地区内部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珠三角地区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2小时通达、与国内及东南亚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与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左右通达;快货物流圈实现:省内1天送达,国内及东南亚主要城市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十四五”期间,全省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建设项目投资约2万亿元。

  公司围绕“高质转型,基业长青”,构建华设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框架,以“成为交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顶尖技术服务商”为愿景,公司不单纯追求规模上的扩张,而是通过持续提升公司的综合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追求可持续发展。

  公司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打造以创新为引领、市场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的上市企业,使华设设计集团成为国内最具社会影响力(国内排名前五名)、最具行业竞争力(专业齐全、创新能力强)、最具可持续成长性、最具员工获得感、成就感的管理高效的上市公司。

  瞄准发展定位,公司高质量发展路径确定为创新引领的“数字化、平台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道路,稳定工程咨询主业,提高效益效率,拓展新型产业方向,打造“第二增长曲线、坚持创新引领。思想上,让创新成为从上到下贯彻始终的战略共识,重视创新业务发展,持续为客户和用户创造新的价值的时候,着眼于创造极大价值潜力的新业务,加强洞察新业务背后的巨大市场和应用场景。目标上,拥抱新技术、拥抱新机遇,要保证规划设计核心能力的同时,将前端优势转化为产业入口和创新入口,着眼于新技术、新理念、新产品与行业融合,最终在全产业链上推动商业模式创新。行动上,加强市场洞察,在有一定规模的市场空间中创造价值,调动内外部的资源,大力推动新技术、新材料与传统产业链的结合,创造新的价值空间。打通体制机制渠道,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类公司培育,营造公司创新文化氛围。

  2、强调数字化引领。主动拥抱未来,从物理世界走向数字世界,加快业务和管理两个维度的数字化发展,坚持从全寿命周期管理、全产业链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数字化问题,加强对于数据获取、分析、使用和管理的能力,加快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服务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致力成为“数字设计”、“数字建造”、“数字服务”的领军企业。

  3、搭建平台化机制。加速从项目化走向平台化,加快打造基于华设业务架构的能力中台和生态圈,加速提升各中台赋能水平,汇聚整合内外部优质资源和团队,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并注重与相关领域最优秀的公司一起成长。

  4、加快产业化探索。从工程设计公司走向全链条技术集成商,跳出项目思维,摆脱路径依赖,以规划设计为切入口,从客户和用户需求出发,通过核心技术引领、强强联合,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构建华设新的成长逻辑,积极探索适合华设的产业化之路,致力于成为培养创新企业和企业家的摇篮。

  5、稳步推进国际化。从项目运作走向全过程咨询,在逆全球化升级背景下,加强市场洞察,全面提升全过程咨询能力,多渠道寻找上下游产业链生态合作方,立足国际业务孵化起步阶段现实,加快构建集团国际业务体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公司计划在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在2022年的基础上增加10%~2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在2022年的基础上增加10%~20%;实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不低于4.5亿元。

  说明:上述数据为公司2023年度经营计划的内部管理控制指标,不代表公司盈利预测及承诺,能否实现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市场情况、行业发展状况及公司管理团队的努力等多种因素,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请投资者特别注意。

  公司主要从事的交通领域工程咨询业务与国家基础设施投资之间关系较为密切。公司业务的发展依赖于国家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特别是国家在交通领域基础设施行业以及城市化进程等方面的投入。因此,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国家基础设施投资政策的变化,特别是交通领域基础设施投资的政策变化引致的基础设施投资规模波动将对公司的收入结构及增速产生一定的影响。

  拓宽行业领域是公司的发展目标之一。2014年,公司获得了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从而突破了跨行业开展工程设计业务的资质限制。按照住建部《工程设计资质标准》(2007修订版)规定,取得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后,可承担各行业建设工程项目的设计业务,其规模不受限制;但在承接工程项目设计时,须满足与该工程项目相对应的设计类型对人员配置的要求。因此,在跨行业开展工程设计业务过程中,可能存在因本公司经验不足、专业人员配置不稳定等因素导致的业务风险。

  尽管公司客户主要为政府部门及其下属的基础设施投资管理公司,资信良好,应收账款发生大额坏账的可能性较小,同时公司已建立了对客户资金计划或财务状况持续跟踪的机制,但若出现重大应收账款不能收回的情况,将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不利影响。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若应收账款没能按时收回,将导致公司计提的坏账准备大幅增加,影响报表净利润。

  公司存货的变化主要是受未完工项目成本的影响。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期末公司未完工项目相应增加,引起存货余额的上升。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公司会与业主保持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大型项目,及时了解项目最新动态,若成本不能得到补偿的迹象开始显现,则公司将停止继续大量投入。但若未来出现政府规划调整、金融环境变化等不可控因素导致项目规模调整、暂缓或者不再进行等情形,且大额项目成本不能得到全额补偿,将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所从事的工程咨询业务属智力密集型行业,业务的发展与公司所拥有的专业人才数量和素质紧密相关。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已拥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公司已经为员工提供了多元化、个性化的个人发展路径,并建立了良好的人才稳定机制和发展平台,努力实现企业和员工共同成长。但若核心技术人员和优秀管理人才大规模流失,将给公司的经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本公司股权结构分散,无实际控制人,存在控制权发生变更的可能。如因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造成主要管理人员发生变化,可能导致公司正常经营活动受到影响。

  公司在开展勘察设计、试验检测、工程管理等业务中,部分工作需要在野外、施工工地等环境下进行。公司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已制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并在业务开展过程中督促员工严格执行相关安全制度,但仍存在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

  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79号),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依法对建设工程质量负责。虽然公司已建立较为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并在不断完善,但公司仍存在因质量控制失误导致承担质量责任的风险。

  随着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住建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工程总承包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印发IM体育,工程建设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EPC已经成为工程建设领域和勘察设计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EPC模式要求承包商具备多项专业技术能力,具备协同多专业人员共同工作的技术管理能力,具备设计与采购施工一体化操作的能力。在EPC模式下,承包商承担了大部分项目风险。

  公司对EPC项目的前期跟踪、投标审查和决策做了详细的规定,明确和规范了EPC工程总承包项目中公司各部门的主要职责,并根据项目规模大小相应制定流程,列出了风险清单要求进行识别,以规避和防范风险。

  重要公告速递:重庆百货拟吸收合并重庆商社、视觉中国控股股东近期减持1.13%公司股份、东芯股份拟1亿元至2亿元回购股份

  已有118家主力机构披露2022-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1.56亿股,占流通A股23.34%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11.05元。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多数机构认为该股长期投资价值较高,投资者可加强关注。

  涨停揭秘:华设集团09:31分强势涨停,涨停原因类别:AI Road+工程设计咨询+数据交易中心+水利

  涉未成年人违规内容举报算法推荐专项举报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

扫码关注我们

服务热线

400-123-4567

邮箱:admin@youweb.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88号